周小燕与萧子升 一些相关资料摘录

2021-07-03

周小燕(1917年8月17日-2016年3月4日),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中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代表作《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著名学生有廖昌永、张建一、魏松、高曼华等。其父为武汉“东湖之父”,实业家周苍柏。

注:周小燕的成名作,1945年由萧子升作词、齐尔品谱曲的《蚌壳》,原名La fée et Le cultivateur 农夫与仙女,我在nkoda找到了这部剧的词曲谱,法文原文和英文译文都在上面,但是是手写的比较难认,英文倒是没什么障碍但我录入的时候发现英文完全是意译,有些地方为了顾及歌唱韵律,和原文出入非常大,但我实在不会法文惹……努力入门了一下还是只能判断简单词句的程度,想抄录成电子档但是怕弄错,如果有懂法文的朋友能联系我,帮帮忙就好了,整部剧也不是很长,很想把它翻译出来。或者就弄个法文的电子档也好,毕竟是他为数不多留下来的原作。其实穷游记本来也是法文写的,但是在美国出版前让夫人翻成了英文,现在我们看到的汉译都是二手翻译了。


汪建强《百年“夜莺”在飞翔:周小燕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P88-89

到法国的初期,周小燕这个曾在武汉以一曲《长城谣》打响自己名声的女高音,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她和弟弟周天佑不懂法文,无法用法语交流,搞得就像生活在外星球的人般。

他们的生活,每天除了“大眼瞪小眼”外,还是“小眼瞪大眼”。从没有独自离开过父母的弟弟有一天问姐姐,未来的他们到底该如何是好?周小燕也无从回答。好在大使馆每个月都会在月底组织一次在法华人华侨的聚会活动。

9月份,作为欧洲大陆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的巴黎,气候一般都显得温和,时常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没曾想到,原本下着小雨的巴黎,在使馆组织活动的日子里,万里天空竟然晴朗起来。那天,穿着一身旗袍的周小燕,带着弟弟周天佑,在刘汀业的安排下,负责给大使馆搞义卖。

在这次义卖活动中,也许是陈光甫介绍信的作用,使馆秘书刘汀业对周小燕姐弟很是照顾,他不仅介绍了萧子升给他们认识,还介绍了许多当时在法国有名的华人与周家姐弟认识。那次活动,周小燕认识了以后在大陆很有名气的画家潘玉良、科学家汪德昭和夫人李惠年,还有科学家钱三强等人。

从大使馆回到寓所,周小燕处于亢奋中。晚上很晚了,她还拿着笔给远在大洋那端的家里写信。其中写道:

我非常高兴的是,法国的华侨对我们非常友好,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国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激动。这次我还认识了一个我们湖北的邻居,一个叫萧子升的中国湖南人。听别人介绍说,这个伯伯的老师就是杨昌济。这个信奉无政府主义的伯伯,也是民间俗称的“湘江三友”之一的才子。早年,他曾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这次抗战他又一次来到了法国。

父亲,认识这个像你一般年龄的伯伯,我感觉到特别的亲切。这个伯伯不仅善良,也很博学。思想精深的他,对时事、社会、历史,都有相当的洞察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他不仅爱国,更有一颗济怀天下之心。从他与别人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他——一个社会活动家的热忱。

P107

而这些年,在齐尔品,以及无数个老师:布朗热小姐、巴巴扬、贝纳尔迪、佩鲁嘉夫人等名教授的辅导下,周小燕终于在声乐学习上获得了成功,她的声名随着巴黎的解放,演唱机会也逐渐多了起来,并逐渐获得了巴黎音乐人的认可。

看到周小燕的成功,侨居异国的中国才子萧子升也时常为来自中国的“小燕子”高兴。一天,他忽然萌生一个念头,就是将来之中国的神话用法语为“小燕子”写一个剧本。

在他写完后,齐尔品先生第一时间看到了。

从来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他,立即花费数日赶写出了声乐作品。

为了能让法国人读懂作品,他根据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将主题进行了提炼,并根据剧情将主人公——农夫与仙女,作了标题式的提示。

这次演出,在法国巴黎的剧院里,一个来自中国的美好情爱故事彻底征服了观众;尤其是清唱剧《蚌壳》演员的现场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了东方女性演绎欧洲歌剧的魅力。

演出大获成功。巴黎主流媒体甚至在第二天不惜篇幅刊登文章进行介绍,“像白雪般纯净,像钻石样光芒”,“颤音、断音、经过句、华彩段”处理得“圆熟高超”等语言,像长上翅膀一般飞出了巴黎。


朱永珍《中国之莺 周小燕传》,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

P113-114

萧子升夫妇得知妮娜一家要走,前来邀请小燕上他们家去住。孤苦伶们的小燕于是挥泪送别了波兰妈妈和妮娜一家,把自己的行李整理一下,搬到了萧子升家居住。

萧子升夫妇都是旅法华人。小燕称呼他们萧伯伯和萧伯母,有一天萧伯伯告诉她,他有个弟弟名叫萧三是著名的共产党人、诗人、作家。兄弟俩政治观点很不相同,走的是两条路。 萧子升是有名的才子,在巴黎当寓公.和一些旅居法国的文人雅士经常挙行“沙龙”式的聚会,一起吟诗作对,议论文章,组织“笔会”。他家也是聚会的中心场所之一,人来人往,宾客不绝。

小燕住在萧子升家,这里给她展开了一个充满文学情趣的世界。萧子升每天亲自教小燕学习唐诗、宋词和古文,指导小燕习毛笔书法。他的夫人凌卓也带小燕去看文友们举行画展。小燕还跟着萧氏夫妇参加了不少文学诗社活动,结识了不少来法国访问的中国学者和中国在法留学生。像茅以升、钱三强、汪德昭等人都是在此时认识或熟悉的。中国女画家潘玉良在萧家的沙龙里听小燕唱歌后即主动提出要给她画一张肖像画。小燕为此专诚到她的画室去了两次给她作画。

由于战争中法之间交通中断,小燕的经济来源断绝。她虽然得到萧子升夫妇的厚爱,接到萧家住宿,待她亲如一家人,但长此以往总不是个办法。小燕是个聪明人,也就直率地告知家里音讯不通,饯汇不过来,请萧伯伯给拿个主意。萧子升于是去找了位中国商人向他贷款,讲明是借给银行家周苍柏先生的女公子,由萧子升作担保人。这个中国商人是专做皮包手袋生意的,应允贷款,按期给小燕一些生活费,记在账上。

P120

小燕在萧瑜家已居住了多年,萧瑜夫妇对她一直很爱护。战后小走上了巴黎舞台获得成功,萧瑜在观看演出之后兴奋之余,也提起生花妙笔,特地为小燕写了一个以中国神话为题材的歌剧剧本,名为《蚌壳》,是用法文写的。 剧本给齐尔品看后,他对这描写蚌壳仙女与青年农夫的爱情故事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担负起为《蚌壳(后改名《农夫与仙女》)谱曲的任务。

文坛才子与乐坛圣手配合默契,歌剧剧本和乐谱很快脱稿。1945年10月,《蚌壳》以清唱剧形式在巴黎的国家大歌剧院首演,成为法园乐坛的一件盛事。因考虑到国内没有歌剧,演出重点放在音乐会上,清唱剧虽然没有布景道具,却由演员穿上角色的服装化妆演唱。周小燕扮演女主角一一美丽的蚌壳精,农夫由一位法国男高音歌唱家扮演。该剧以中国神话为题材,又由中国人担任主演,它的东方色彩和韵味,以及新颖别致的演出形式都让巴黎人觉得耳目一新,深感新奇和陶醉。巴黎與论界十分重视,法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杜费也撰文示以赞赏。这一来周小燕一炮打响,一举成名。她的名字一下在巴黎这个欧洲音乐中心流传开来。

P134

不少法国朋友挽留她,劝她在欧洲定居。演出经理提出愿给她丰厚的薪酬。但是,小燕一概不为所动。

由于当时巴黎还没有直达中国的轮船,萧子升夫妇不辞劳苦,亲自伴送小燕乘坐火车到达荷兰的姆斯特丹,把她送上了一艘开往中国的荷兰海轮。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涂怡兰著《声声传情燕歌行——周小燕》,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

P62

还有在动乱时势下收留小燕到家里居住的萧子升、凌卓夫妇,他们不仅给小燕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屋檐,萧子升每天亲自教导小燕学习唐诗、宋词,凌卓带着小燕参加文学诗社活动。萧子升的家里常常是社会名流高朋满座,萧氏夫妇让小燕和他们一起与宾客倾谈,从他们那里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战争阻隔,邮路中断,小燕联系不上已经迁徙到重庆、湖北等地的家人,无法得到国内汇款支持时,又是萧子升出面找到一些中国商人,亲自作为担保人,向商人借了一笔款项,帮小燕解决了生计问题。

P65-66

尽管艰难,毕竟生活还得继续、尼娜一家要继续逃难,他们非常想让已经没有了弟弟的小燕跟他们一起,这样他们可以照顾她,但是小燕决定留在巴黎继续学业,这既是父亲在临别时对她的要求,也是她能告慰天佑的唯一的方式。和他们依依惜别后,闻讯赶来告别的萧子升和凌卓夫妇把小燕邀到了自己家里照顾,小燕好歹在巴黎找到了落脚的地方,萧子升夫妇的细心呵护也给了小燕冰冻的心一线温暖和光明。

住在萧家的小燕认识了很多和萧子升、凌卓过从甚密的中国人。潘玉良和同是画家的凌卓来往比较多、经常到家里来聊天,和周小燕也渐渐熟悉起来。 一天,潘玉良端详着周小燕的脸庞说:

“小燕,我为你画张肖像吧。”

“好啊,不过如果要很多时间我可赔不起,我还得上课呢,除了上课还得看书呢……”小燕回答。

“不用很多时间,今天给你画一次,下次你到我租的房子去一次就可以了。”

潘玉良租住的区域简直就像《波西米亚人》里面那些穷艺术家住的“拉丁区”一样,潘玉良租的只是一个小阁楼,虽然凌乱和破败,可是一进到她的房间,看到房间里到处是她画的素描和油画,非常美。

油画画好了,潘玉良叫小燕来看,

潘玉良画周小燕

“怎么样,漂亮吧?”

“哈哈,这是我吗?太漂亮了。”小燕看到画像笑了起来。

“漂亮不好吗?”

好是好,可是你画中的美女气质沉静安详,而我的性格却是活泼好动的,这可不像我啊。

周小燕觉得那画中的东方女子不像自己,所以并不是特别喜欢那幅画,于是就没有要。九十年代时在安徹举行的一次潘玉良遗作画展上,有朋友看到这幅画,觉得很像当年的周小燕,再仔细看画下面,赫然写着“ Xiao Yan-Chow”的字样,于是拍了照片来给周小燕确认看是不是画的她,周小燕这才回忆起来的确有潘玉良给自己画肖像的事儿。

当时一些留法学生也常出入萧家,如茅以升、钱三强、汪德昭等,日后他们也都成了各自专业领城里的翘楚。

P68

长夜漫漫,却不会永无尽头。战争结束的时候,周小燕的学业也基本完成,在热心的齐尔品等师友的帮助下,周小燕开始频繁地登上欧洲的声乐舞台,很多的欧洲观众也认识了这位个子不高,却能发出如夜莺般美妙歌声的、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各种原文演唱声乐作品的中国姑娘。她在欧洲舞台上的演出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报刊的音乐评论毫不吝惜地把很多美好的词句用来赞美她的演唱:“嗓音纯净、如水晶般坚实,像钴石般光彩”、“花腔技术娴熟高超”等等。

此时,小燕在萧子升家已经借住了多年,从当年天佑离开人世萧氏夫妇接她到家里居住开始,萧子升就有意识地培养小燕的古文修养,他是不希望长时间呆在异国他乡的小燕忘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夫人凌卓则带着小燕领略欧洲绘画艺术的风采,让她能做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人。现在,小燕已经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了,萧子升萌发了为她写一个歌剧的念头。他用法文创作了一个根据中国神话改编的歌剧《蚌壳》,剧本交到齐尔品手中后,齐尔品大赞其趣,并决定亲自为其谱曲。1945年10月,清唱剧《蚌壳》(后改名为《农夫与仙女》)在巴黎国家大歌剧院首演,成为当时欧洲声乐界的一件盛事,而主演,当然就是已经在欧洲声名鹊起的中国歌唱家周小燕。